“中国正在全面快速发展,正是大改变才带来了大发展。流体力学平台的搬迁建设也是如此,作为平台的一份子,我希望能带领团队在创新港打造世界一流的研究平台,为中国的流体力学科研作出贡献。”西安交通大学陶益壮(Marie-Jean Thoraval)教授很期待e世博
流体力学平台的建成投用。自2019年12月空天与力学研究院流体力学平台开始制定设计方案起,他就一直积极参与平台的建设。
谢毅超(左)和陶益壮(右)在创新港
陶益壮是法国人,主要研究方向为流体力学中的液滴和气泡动力学,2015年9月通过e世博
青年拔尖人才计划入校,开始了全职工作,他给自己取了个中文名字陶益壮。与e世博
固体力学相比,当时的流体力学并不算优势学科。入职后,陶益壮逐渐建立了超净间实验室。随着学科的不断发展,这个不足70平米的实验空间已满足不了日常的科研需求,创新港流体力学平台的建设为此提供了契机,陶益壮表示“想要尽快搬到更大的平台去,开展更好的研究。”
同样通过e世博
青年拔尖人才计划入职e世博
的,还有特聘研究员谢毅超,他的研究方向为热湍流实验研究。自2019年11月加入学院后,他就全力投入、专心致志做一件事:流体力学平台的建设和搬迁。“创新港为新入职的教师们提供了物理空间保障,解决了学院原有空间不足的问题,平台的老师们都在全力推进建设。”谢毅超说。
“紧急”是流体力学平台建设的关键词,随着学校流体力学学科的大发展,平台建设必须紧急,随着人才队伍的扩大和科研的深入,平台建设必须紧急。正如谢毅超所言,“这不仅是为团队奋斗,更是为自己将来的研究奋斗,因此不会觉得这是额外的负担。”
“平台建设不放过每个细节”
目前,空天与力学研究院流体力学平台人才队伍由13名优秀教师组成,主要的研究方向分为磁流体力学与热湍流、液滴与复杂流体动力学和计算流体力学三个方面,这些都属于和应用密切相关的基础研究。“我希望从工程应用的基础问题着手,进行深入、持续地挖掘,通过解决实际应用中的基础科学问题,可以将得出的结论推广到更多领域。” 陶益壮向记者解释他的科研工作,期望将来到创新港流体力学平台能有更多学科交叉合作的机会。
怀着向创新港进军的期待,流体力学平台注重建设进程中每个细节的把控。由于是新建平台,一切设计都是从零开始,从2019年12月开始制定设计方案到今年4月方案确定,谢毅超、陶益壮以及平台其他老师不断和设计公司沟通迭代方案。由于疫情原因,平台建设进度也有所影响,但期间团队不曾停歇,考察了很多不同设计公司的展厅,走访参观了学校其他研究院已经基本建成的平台,不断打磨、优化设计,不放过每一个细节。
左侧实验台高850毫米,右侧实验台高900毫米
在进行实验台的装修时,考虑到学生坐着或站着做实验的不同需求,团队老师们分别设计了850毫米和900毫米不同高度的实验台,为学生开展实验做好一切服务工作。回顾平台建设经历,谢毅超说,“大家认真的工作态度体现在实验台的材料选取、柜体的尺寸、水电点位的设计、电桥的走向等各个方面,因为这个平台是我们以后的科研场所,更是培养学生的重要平台,必须从细节做起,严肃认真对待,一开始就能为以后科研工作设计出合理的实验平台是件幸福的事儿!”
目前,流体力学平台安装已经基本到位,最后电路部分的收尾工作将在7月15日前全部完成,并于8月正式启用。
“在神奇的土地上产出神奇的科研成果”
与五年前初来e世博
没有实验室相比,如今学生们在陶益壮的指导下,已学会了如何在实验室进行高精度实验操作。因此在流体力学平台建设期间,陶益壮将一半的时间投入到平台建设中,在科研工作方面,他主要向学生提出科研方向,交流解答出现的问题,具体实验操作由他的学生们完成。
今年,陶益壮已在流体力学领域国际权威期刊《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科学》子刊《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流体物理》(Physics of Fluids)等期刊发表论文4篇,还有1篇论文即将发表。而与此同时,他是13名研究生的导师(3名博士生,10名硕士生),每周还承担着硕士生的教学任务。
在如此高强度的工作节奏下,他从未觉得辛苦,“我觉得液滴和气泡好漂亮,这是一个随时都能产生奇迹的领域。”他向记者介绍实验室大大小小的设备,耐心地解释着每项功能。就像2019年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进驻元年、西安交通大学2019级研究生开学典礼举行时,王树国校长所言,“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全体交大人定会永怀赤子之心,砥砺前行,追逐梦想,扬帆起航。”陶益壮怀揣着中国科研梦,在交大的土地上发光发亮。
由于流体力学平台是新建平台,很多设备直接在创新港安装,因此搬迁的“重头戏”是陶益壮的超净间实验室。陶益壮说,“建设流体力学平台不是一个人的事情,我们会根据团队每个人的情况安排搬迁节点,将平台搬迁对科研造成的影响降到最低。”他的实验室有包括3台高速相机的20台套设备需要搬迁,由于设备体积较小,搬迁工作也将很快完成。
谈到未来科研展望,陶益壮说,“我在中国做科研,我也是社会的一部分,希望在创新港平台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学术影响力,也能为中国的基础研究发展出一份力,我也会号召更多的海内外人才来到创新港进行合作交流。”谢毅超期待在平台建成后,抓紧时间更专注地做科研,“创新港平台建设是挑战,更是机遇。目前党和国家提出了在新时期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作为一名交大人,能够有幸参与到创新港的建设,也是在新时期践行西迁精神的一种途径。”
原文刊载于交大主页新闻
报道链接//news.eshibo.net/info/1033/137591.htm
编辑/李昱静